|
|
|
|
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创新对于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创新已成为21世纪的通行证。正确认识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无疑会推动科技以更快地速度进行创新。本文将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科技创新的有关因素。 1 需要是产生科技创新行为的原动力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成为人们行动的出发点,可见需要是行为的本源,是推动行为的原动力。同样,需要也是产生科技创新行为的原动力,是创新之母。因此,研究科技创新行为,必须从研究需要出发。需要可以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相关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排成了一个需要的等级: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人们继续奋进的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C·麦克莱伦则强调三类需要:①成就需要;②权力需要,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愿望;③合群需要,指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密切关系的愿望。 当人们创新成功时,会得到丰厚的物质条件作为报酬,包括舒适的住房、大笔的奖金,使创新者的生活质量急剧地提高,这些是人们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物质诱惑;同时,创新者还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声誉,归属于优秀人群,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有一种实现理想、抱负的满足感,这些是人们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精神追求。 需要层次越高的人,创新的欲望就越强烈,其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潜在能力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作出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 动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行为是由创新动机所推动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人类不能使创新变为现实。动机的产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内在的需要;另一是外在的压力。一般地说,当人们产生了某种需求欲望或是感到某种外在压力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驱力,随后就开始发生满足目标和消除压力的创新活动,当行为告成,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和压力也随之而消除,行为结束。然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和压力发生,再引起第二个创新行为,如此循环不已。 求知欲是促进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机,主体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对缺乏论据和事实基础的科学技术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的科技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未掌握的科学技术的探求,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这些不仅是探索科技秘密的钥匙,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情感在创新活动中,也起着很重要的动力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可见情感和需要密不可分,而需要又是动机的基础,所以情感与动机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从情感的倾向性来看,它也是创新的动力。人们情感的发生,必定是倾向于一定的方向的。 兴趣也是创新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兴趣是主体积极探索某种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倾向。当主体对某种科学和技术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精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并伴随有肯定的情感色彩和坚强的意志力。可见,兴趣可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主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兴趣是成功的胚胎,对于事业的浓厚兴趣,既是事业的触发器,又是促进创新取得成功的动力。科技工作者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它、探索它。产生兴趣——努力创造——获得成功,这往往是创新发明的三步曲兴趣一旦与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连在一起并受到后者的制约时,就回升华为强烈的事业心。这种事业心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动机、强化创新意识、坚定创新活动、推进创新过程,直到达到创新目标。 3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智力因素 我国心理工作者王极盛曾就智力的五要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对150名科技工作者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总的科技创造中,思维能力的作用排在第一位,说明思维能力在科技创造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是各种思维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晶。它既有逻辑思维,又有形象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和灵感恩维的参与;既有聚合思维成分,又有发散思维成分。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突破性,要创新就必须突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原来框架,突破现成方案,突破已有结论。突破是个人是否创新的标志。②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立足点是创新。它是应用新的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③价值性,包括真理价值、使用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等。不论是突破或创新,归根到底是要看创造出来的新成果有无价值。④独特性,即在解决问题时能独辟溪径,思路奇特,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往往在科技研究中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科技创新过程中两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等,是依据已有知识、信息朝着所研究的科技问题一个方向前进,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只有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多次反复、不断循环,才有可能有所创新。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奇特心理现象。灵感既不是“神灵感应”,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积累、艰苦探索和在创造性思维中作出积极努力的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科技创新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想象能力以及记忆力巧妙融合的一种最佳创造力效应,在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突创作用,灵感往往能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路。为创造性思维突然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使科技创新主体作出突破性的科学发现。②先导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科学成功的前奏。③催化作用,灵感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给科技创新主体以激励、启迪、光明和希望,从而大大加快科技研究和创新的过程。④类似联想的创造作用,灵感的触发往往发生在瞬间,思维敏捷者能在这瞬间产生思维的连锁反映。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要善于捕获灵感,不懈努力,抓住创新的机遇;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为灵感的产生创造条件,因为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4 创新人格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素质 创新是一项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没有良好的人格特征难以开展、持续。 科技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具备高度发展的智能因素,而且需要具备相关的人格因素:表现在:①创新活动的高难度和艰巨性决定了创新者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②创新活动的紧张性决定了创新者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②创新过程的持久性决定了创新者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④创新成果的独特性决定了创新者需要有勇于开拓的勇气。 个性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从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资料中得到证明。王极盛曾对28名学部委员和120名一般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属个性特征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如情绪稳定性、情绪控制力、科研热情、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完成任务的坚持性、自制力、意志果断性、精力、勤奋、献身精神、坚韧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学部委员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都比一般科技工作者高,差异显著。可见,个性特征是影响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5 积极的成败归因分析可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 在创新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创新成败归因调试创新成功与失败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保持促发主体旺盛的技术创新热情与愿望,有效地激励创新行为,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与关注的问题。 创新成败归因的基本因素有八个方面:能力(综合知识技能,技术开发能力)、努力(认真尽力投人的程度)、经验(以往从事过的创新工作经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组织与协调(创新过程的活动协调与人员组织配合)、任务难度(技术困难和生产工艺困难).支持(组织中的高层和其他群体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市场环境(创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用户偏好及竞争者方面的问题)、机运(预料之外的一些有关事件) 经研究表明:一项创新活动的成功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经验、任务难度、支持中的一项或几项,则再次创新的愿望会加强,对下次创新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若创新的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组织与协调、市场环境、机运。则对下次创新行为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一项创新活动的失败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经验、任务难度、支持不足,那么下次的创新行为愿望会下降。若创新的失败是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组织与协调、市场环境、机运,那么下一次的行为愿望会继续保持。因为多数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会产生自我原谅、自我同情的心态,并不否认自己的能力,愿意从新来过。 根据以上对影响成败的因素和成败归因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归因的引导来加强对行为的调控、归因、行为愿望和情感、行为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原因归因——愿望与情感——行为动力。根据创新活动的具体情形准确有效地对创新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将有利于创新动机的激发和创新行为的强化。其基本点就是:将创新成败的不良归因转化为中性或有利归因,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愿望,消除其不良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映。 6 阻碍科技创新的心理因素 (1)从众性,指一种内在信念与外在之间的冲突,是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在认识上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在行动上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的一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是盲目地服从权威和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人云亦云,随大流。关于从众性,美国心理学家阿虚曾作过著名的实验,结果表明.从众者自觉的创新意识淡,内在的创造动机弱,思路窄而浅,并且不灵活,缺乏独立性与自信心,焦虑感重,依赖性强。从众性的个性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从众性与创造性呈负相关趋势。 (2)保守性,就是守旧,就是对新奇的反抗。保守者往往表现为刻板、狭隘、固执、偏见。这种人缺乏应变能力,心胸狭窄,常为一些细小的事情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不能自拔。性格狭隘,往往不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创新活动的集体合作带来了困难,影响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固执使人目光短浅,思想僵化,住住不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坚持不正确或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陈旧观念;偏见比无知对创新活动的危害性更大,偏见不仅使人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而且常常歪曲客观事物,以偏概全。 (3)胆怯、懒惰和嫉妒心。胆怯会熄灭人的创新动机,丧失创新热情和意志,阻碍创造性想象的发挥。懒惰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不可能作出重大创新。古今中外,一切创造的成功都是勤奋的结晶。嫉妒心是对别人取得的成绩感到不舒服、不服气、不满意甚至产生攻击心理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不论对创新动机、创新热情、创新行动,也不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不利的影响。嫉妒心往往破坏集体的心理协调,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集体合作,降低集体的创新效率,削弱集体的创新力量,阻碍集体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4)习惯性思维,指人们的习惯的思维程序,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同一思路进行,使各种观念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想锁链。这种习惯性思维程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往往使人思路阻塞。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总是采用同样的思路,那么往往就会考虑问题的次数越多,采用新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创新成功的概率也就越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