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创新是以新破旧,但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创新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要支持这种有坚强意志、敢于和勇于打破条条框框的科学家。 吴健雄女士在做ß衰变试验证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时,美国物理学会理事长认为她不可能做出来,断言她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但吴健雄女士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勤奋工作,连圣诞节都在做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 我的一位原苏联老师普朗克和切连根夫、塔姆一同获得了诺贝尔奖。切连柯夫发现y源在水中会发出一种蓝光,便去找普朗克一同讨论。普朗克找到他那位当时任苏联科学院院长的老师询问,老师说那就是一种荧光。而这两位年轻科学家都认为不是荧光,因为荧光没有方向性,而这个蓝光好像有方向性。他们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去找理论物理学家塔姆共同研究。塔姆也觉得那种蓝光不像荧光。几天后,这3个年龄都不足30岁的年轻人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射线在水中打出电子,电子的速度超过了水中的光速,就发出这种蓝光,即后来的“切连柯夫光”。他们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普朗克对我说,我们非常尊重老师,也很感谢老师,但不能认为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对,否则就得不到诺贝尔奖了。 王法昌先生痛失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当时原子核物理学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他发现用钟的ɑ射线照射铍的时候发出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射线的穿透力很强,不可能带电,因此应该是中性的。法国科学家把它认为是超过50兆电子伏的射线。在德国的王浚昌先生要用云雾室做个反冲试验来验证。试验构思好了,想找老师去借设备,但老师觉得做不出来,工作没意义,于是王浚昌先生放弃了实验。但是,在英国,查克维克用同样的方法证实了这种射线粒子的质量为1,并把它命名为中子,并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不能说教师有什么恶意或有意阻挠,只能认为老师自己没做过,老师不理解。科学家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学生不超过老师,后人不超过前人,科学怎么发展?这也是与时俱进! 科学的发展不应是一个收敛的函数,而应是一个发散的函数,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世界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要积极、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创新,特别是鼓励科学与技术的原始性创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乃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