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五十年 ——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国防科大 |
风雨兼程五十年
——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国防科大
通讯员 王握文 熊启贵 记者 刘颖
雄赳赳,气昂昂,向全军一流大学迈进。何书远 摄
伴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步伐,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月1日将迎来她的50华诞。
这样一组光荣而骄傲的数据写在国防科大的校史上: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了13万多名科技与指挥人才;诞生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环形激光器、核心路由器、磁悬浮列车、机器人等为代表的近4000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1800多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毕业学员中有14人当选“两院”院士,100多人担任高校和大型研究院所的负责人,近300人走上省、部、军级以上领导岗位。
毛泽东京城点将 1952年春,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尽快培养出能驾驭先进武器装备的技术军官。6月23日,志愿军代司令陈赓奉命从朝鲜前线回京。毛泽东对陈赓说:我们决心解决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你当院长兼政委。在座的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当即表示同意。为保密起见,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二字,就叫中国军事工程学院。很快从华东、中南、西南、京津地区调来78名专家教授,从各大军区选调300多名大学毕业的干部来校当助教,军事工程学院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1953年9月1日,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在哈尔滨正式开学。后来名声远播的“哈军工”从此诞生。开学前夕,毛泽东亲自给学院写来了《训词》:“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短短几年时间,“哈军工”就高质量地建成了60多万平方米的第一流校舍,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高水平教研队伍,以5个占据全国领先地位的工程技术专业和一批“中国第一”的科研成果,跻身于中国一流理工大学行列。1959年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到学院考察时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在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迁长沙再创辉煌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
1977年7月23日,对于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的50年历史来说,是走向新里程的一个转折点。这天上午,邓小平同志在家里接见了学校临时党委负责同志,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
1978年6月6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精神,学校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1981年,改建才3年的国防科大就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等4个学科取得了博士授予权,成为我国第一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24所大学之一。3年后,国防科大又获得军用光学和计算机软件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注着国防科大的建设与发展。1991年3月17日,江泽民主席视察国防科大,语重心长地对国防科大的领导和专家教授说: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军工程技术的最高学府,党和人民殷切希望战斗在国防教育战线的专家教授,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政治上合格的跨世纪高科技人才。临别时,江泽民挥毫题词:“办好国防科大,培养德智军体合格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1999年6月18日,根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的命令,长沙地区3所军事院校并入国防科技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军委赋予该校培养军队高级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使命。
抢占前沿制高点 多年来,国防科大始终把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组织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攻关,形成了以高性能计算机、自动目标识别、先进探测技术、军用仿真技术、机器人、惯性技术、军用先进材料等一批有突出优势特色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整体科技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1978年,中央决定研制巨型计算机,这一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大。以我国已故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大胆创新,先后攻克了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1983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大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日等少数国家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1988年,国防科大计算机系主动请缨承担“银河—II”十亿次通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1992年11月,成功研制出“银河—II”十亿次巨型计算机,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空白。1997年6月19日,“银河—III”百亿次级大规模并行巨型计算机又在国防科大诞生,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30亿次。如今,“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在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气象中心将“银河”巨型机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并成功地进行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预报。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环形激光器”,开辟了激光应用的新领域。“科大人”不甘落后,毅然向“环形激光器”发起挑战,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努力抢占制高点,终于在1994年将我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展示在世人面前。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大首次亮相。
2001年3月,由国防科大承担的“863”重大攻关课题———核心路由器研制成功。这台定名为“银河—玉衡”的核心路由器,打破了我国高端路由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
2002年4月6日,又一条重大科技新闻从国防科大传出:由该校领衔研究建造的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长沙建成通车。这标志着我国磁悬浮列车技术及工程化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开发磁悬浮列车及运营线路的国家之一。
向世界一流迈进 1997年,国防科大成为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以此为契机,校党委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提出了用50年时间分三步走,创建有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国防科大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军队和国防特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年学分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优异生培养等模式。学校已成为全军高级学科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由较单一的理工科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军队综合性大学。
目前,该校在哲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中拥有博士学科专业40个、硕士学科专业80个,在11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军队“2110工程”建设学科领域1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岗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在10个工程领域可以培养工程硕士。在2002年首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有4个一级学科位居同类学科前8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居本学科第一名。
该校有“两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5人,12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4人成为“863”专家,在岗博士生导师190多人,硕士生导师400多人,10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400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意气风发的“科大人”正以5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向着建设有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