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农业生产领域,温室作物栽培的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前几日我们探讨了温、光、气、热调控对作物栽培和生长的影响,今日将着重聚焦于“气”的调控,也就是通风条件,这在作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整体生长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通风对光合作用的关键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水、二氧化碳和叶绿素等要素。水由根系负责吸收,而二氧化碳则需通过扩散被植物吸收,这个扩散过程高度依赖通风。在作物栽培时,合理保持株距与行距,目的就是确保良好通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快速消耗周边二氧化碳,若通风不畅,局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也会随之下降。所以,维持温室环境中的微风条件,对保证二氧化碳的持续供应意义重大。正常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按重量计算,每立方米约0.6克;按体积比大约是300 - 350PPM,即0.03%。以1000平方米、高3米的温室为例,其二氧化碳总量约1800克。若种植番茄,叶面积系数为4,同化率按每小时每平方米吸收2克二氧化碳计算,该温室每小时就需要4000克二氧化碳,大约28分钟,温室内原有的二氧化碳就会被耗尽,凸显通风的必要性。
三、温室通风的具体要求与鸟巢型温室的优势
对于一亩地番茄种植,1000平方米温室每分钟换气量需达1400立方米,每小时换气30 - 40次。从作物生长层和上方空间来看,作物生育层空间每秒需保持30厘米风速,上方空间则需每秒40厘米风速。当下流行的鸟巢型温室,通过增大空间增加二氧化碳容量,提升通风效率。冬季种植时,为解决通风与升温的矛盾,常采用双层膜通风模式:上午温度低时,内膜和外膜夹层之间通风;中午温度升高后,进行内膜、外膜与外界的全面通风,以减少热量损耗。
二氧化碳扩散受浓度梯度和阻力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扩散阻力约为0.2 - 0.5,叶面临界层阻力约2 - 6 ,气孔开启时阻力约4 - 5,关闭时约20,幼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阻力约5 - 7。通过通风可降低叶面临界层阻抗,每秒65 - 80厘米的风速最为适宜,利于二氧化碳扩散,而风速若超每秒100厘米,空气会过于干燥。鸟巢型温室不仅空间大、二氧化碳总容量增加,其底进风、顶出风的通风路径短,曲面结构还能使微风加速,通风效果优于常规温室。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能显著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如恐龙时期二氧化碳浓度高,植物生长更为高大,当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到1000PPM时,一般作物至少增产10% - 30%。
四、二氧化碳的补充方法与养殖种植一体化模式
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多样,发酵法利用温室内有机肥发酵释放二氧化碳;干冰法直接将二氧化碳干冰输入温室;还有通过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燃烧法。此外,过去尝试过的喷雾法和气液混合法,气液混合法将二氧化碳先融入水中,再通过喷洒使水接触叶片,能减少二氧化碳损耗,但会增加空气湿度,适用于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
通过养殖与种植一体化模式也可解决二氧化碳问题。例如发酵床养鸡、养猪,动物呼吸和发酵过程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可输送到种植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温室栽培中,中午时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容易缺乏,此时可通过换气将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300 - 350PPM波动,也能人工补充二氧化碳以达到更高浓度。
五、温室环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鸟巢型温室的独特优势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全面管理温室环境,通过光照传感器管理光照,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对高温、低温设备,营养液温度、水位、EC值等进行管理。温度过高时,还能启动空中微风细雾微喷降温。
鸟巢型温室在众多温室类型中优势显著,空间高度通常在十几米以上,空间容量大,对二氧化碳波动的缓冲性好,温度波动小,升温、降温缓慢。相同面积下,鸟巢型大棚早上温度比连体大棚高3 - 4℃。其每个曲面由三角形瓦架结构组成,光线进入后经折射与漫射,使光照均匀,减少光照阴阳面。通风采用短程化方式,底部进风、顶部出风,通风路径短。冬季可采用双层结构保温,还发明了肥皂泡保温技术,在夹层中形成肥皂泡隔热层,既能隔热又能遮阴。
对于营养液温度的调控,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加温和降温,利用钛炮结合废旧空调,制作成既能制冷又能加温的设备。当营养液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时,会自动启动相应设备,保障作物生长。鸟巢型温室的高空喷雾系统从十几米高的顶部喷雾,水雾在飘落过程中气化,带走大量热量,既能有效降温,又不会使温室内湿度过高。在青田福利院的鸟巢温室中,安装高空迷雾降温系统后,即便在炎热夏天,室内居住环境依然舒适。当空气温度超过32℃时,计算机系统会自动开启迷雾降温或启动射流、冷风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还融入了地下水切换、营养液与氧于水切换等控制程序,利用地热交换实现节能,同时能够实现专家模式调控,精准管理温室环境。
在作物栽培管理方面,如EC值管理、营养液液位管理、自动化添加营养液等功能,现在都能通过控制程序实现。对于一些会大幅增加能源成本的功能,会谨慎取舍;而节能且不增加过多生产成本的措施,则会有机结合应用。结合物联网技术,从2009年就实现了远程监管与控制,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对基地各项参数进行调控,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便捷性和省力化程度。目前,正在开发AI化系统,在原有智慧化系统基础上,结合AI技术,让数据处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
六、气雾栽培的技术要点与发展方向
任何植物都能进行气雾栽培,只是不同植物需要选择不同配方和栽培模式。像韭黄这类不进行光合作用的作物,对二氧化碳需求少,通风主要是适当供给氧气即可。而黄化型作物,如芽苗菜,主要吸收氧气,通风换气量需求相对较小。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同时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空气含氧量21%,远高于植物根系所需的10%极限,所以栽培中更需关注二氧化碳是否缺乏,否则光合作用会因原料不足而空转。韭菜生产韭黄时不需要补光,光驱动光合作用需要矿物质元素供给,黄化栽培无需营养液,一些企业在黄化栽培中使用营养液只是噱头。补光栽培虽好,但主要适用于室内,大棚利用自然光即可,因为补光能耗大,且要达到光合作用效果,补光需在光补偿点以上,多数作物光补偿点至少在3000 - 5000勒克斯以上,使用LED灯每平方米功率至少100瓦。
有机营养液本质上也是无机的,有机肥需经微生物矿化才能被植物吸收,平常所说的有机肥发酵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机转化为无机的矿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肥分解至关重要,消灭微生物后,即便施用大量有机肥,植物也无法吸收。
中草药有效成分主要受气候影响,而非土壤。高山环境下,气候条件导致药材药效更高。所有土壤最初都由石头、沙子经微生物作用演变而来。气雾栽培韭菜推荐绕线栽培,密度可适当加大,且不受定植孔限制,能持续形成根系。发电厂的废气和余热可作为二氧化碳和热量来源,不过废气需经过滤净化后才能使用。
硅是作物的品质元素,多数土壤硅含量较高,但需转化为离子态才能被吸收,水稻对硅需求量大,缺硅易引发病害。硒元素也能提升作物品质,但作物需具备对硒的富集能力,湖北碎米荠是目前已知硒富集能力最强的植物。无机硒剧毒,需经植物转化为有机硒才具有保健功效,添加硒元素需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功能型蔬菜,特别是野菜开发,是气雾栽培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野菜市场目前相对稀缺,具有开发潜力。此外,特色水果、反季技术等也是气雾栽培的重要发展方向,因为常规瓜果蔬菜已严重过剩,走特色化道路更利于小户创业盈利。气雾栽培产量通常高于土壤栽培,若产量不理想,可能是某个环节,如配方或调控措施出了问题,美国农业走机械化、大面积的模式,效益良好,值得我们借鉴。
七、总结与展望
今日我们深入探讨了温室作物栽培中通风与二氧化碳调控的重要性,以及气雾栽培的相关技术要点和发展方向。明日我们将开启栽培设施和技术的讲解,在已讲的温、光、气、热以及元素等基础理论知识之上,针对每种作物,如番茄、黄瓜、西瓜等,讲解具体的栽培技术要点,还会涉及药用植物、水果等的栽培分论,期望能为大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