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栽培
首页栏目首页中心主任中心简介中心动态中心管理在研项目对外交流领导关怀新闻报道学员风采荣誉展示技术背景人才招聘
当前栏目:
2004年12月23日 作者:leaf [返回]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借鉴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借鉴
管理学院  高厚礼 
 
 
《老子》不但是一部哲学书、为政书、兵书, 也是一本管理科学的书。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如领导、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在《老子》中都已涉及到,发掘老子管理思想生发出现代管理艺术并获得符合时代精神的新鲜启示,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老学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1.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借鉴价值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阶段。急骤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各种学派、思想都在这时的政治舞台亮相,争相表现。这种思想上空前活跃的结果,就是不久后出现了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百家争鸣”[1]。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一部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籍,用韵文全书写成的五千言,被后人称为哲理诗。《道德经》蕴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不容怀疑的。汉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2]在当今的社会中, “南面之术”还是存在的,比如领导之术、指挥之术、组织之术、协调之术、控制之术等。《道德经》中所揭示的某些“南面之术”、 “管理之术”就可被企业管理借鉴参考。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而事物的薄弱部分,则是这种转化时发生作用的地方。两千多年前就有这种光辉思想,这实在使人惊叹。他罗列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如攻和守、进和退、强与弱、生与死、大与小、美与丑、前与后、高与下等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一方面不能离开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子提出“无为”的观点,用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从管理的角度看,“无为而治”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而“软性管理”正是当代管理的一种时尚思想。《老子》反复阐发的关于“道”的一些独特见解,柔性思考的思维方式,细品其味,对搞好软性管理和学会权变管理,对当今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从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如计划、指挥、控制等角度来说,只要善于在《道德经》奇葩里展开联想的羽翼,采集汁液,也能汲取很多营养成分。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理墒;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4]”,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之中,启示管理者要注意指挥艺术,提高自己的素质,制订计划时要善于谋划等等[5]。这里阐发的管理思想与现代西方管理学家约瑟夫•梅西(Joseph Massie)对管理的解释:“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6]有着惊人的相似。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7]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就没有被遗弃的人了,用物要用其特点,这样世间就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了。这可供我们搞好管理组织、择人用人。凡此种种,只要潜心研究,善于吮汲,是可以掠其光泽为之今用的。事实上《道德经》的管理价值已被国内外很多人所认识,美国人艾博契特所著《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议论说: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8]


2.顺应规律,无为而治


 


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高、最理想的中心目标 [9]”。而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 “道法自然”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清静无为”,亦即“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这些管理思想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道”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博大精深,包容广泛,最要紧的是理解 “无为” 的思想。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的思想,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所谓道也只是自然之道,如此而已。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1]”。他所理想的君主,并不是给老百姓办许多好事,叫大家歌功颂德,而是有他等于没有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12]”。最好的君主是大家简直不知道有这个君主,至于大家亲之誉之,歌功颂德,那倒已经是第二等的君主了。“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13],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大家都生活的好好的,那还有什么功德可颂呢?坏就坏在“有为”上。“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14],这显然表示出老子对于当时统治者那种胡作非为的深切反感。可是老子的无为,并不简单是不满现状的一种消极抗议,也不简单是返淳还朴的一种天真幻想,他这里面的确还有他自己的一套奥妙。


老子有这么几句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15]。“神器”二字很可玩味。他活生生的看到,天下是个神妙的东西,要去为他也为不得;一为它反而坏了,一执它反而丢了。你说神妙不神妙?老子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只可随顺它,决不可用人为力量加以干扰。这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6]。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7]。这就叫做虚心静气,静观天下之变。尽管万事万物纷然并起,但最后都还得回到它的老根。回到老根就静下去,静下去就算回复其自然之命,回复其自然之命就算得其常道。认识这个常道叫做“明”。不认识这个常道而胡作非为,就要受灾害了。大概老子看见过多少成败兴亡,从那里面体会出一些自然的道理,认为事务的发展变化总有它的自然归趋,因而要沉机观变,以静制动[18]。他知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9],所以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20],不待事情发展到大了难了,而当它还细小、容易的时候,就解决它。看着他是无为,实际上正是他妙于为。不动声色,不费手脚,什么都做好了,“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这里 “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积极努力。 “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天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哪些事“当为”,哪些“当不为”,这要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要坚定。所谓“无为”,说到底是要使企业行为归于正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应当是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也是不可为、不当为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还需要经常地、自觉地坚持为“无为”,做“无为”的事,做合于正道、合于社会利益的事,不断地检查自身行为中“有为”的苗头和成分,使之回归“无为”。同时要采取“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21]。 “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


3夯实基础,树立危机意识


老子教人管理要效法水的智慧,把水的特性化为智慧用在管理方面。“守柔”,“处下”,反映了道家的“弱用”之术,亦即老子所说“弱者道之用”。老子的“弱用之术”,在经营管理的谋略思想上有很高的价值,是值得认真对待的[2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3]。在老子看来,凡“生”者必是“弱”的,而以“强”自居者,“死”期已将至。


老子讲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24]”。 这是以弱胜强的主体意识。 “哀者”是一个比较概念,主要指弱势并有正义的一方,因“哀”而对强敌悲愤切齿,进而同仇敌忾。很显然,老子强调的是以弱胜强必须具备的主体意识。要想以弱胜强,转“哀”为“胜”,就必须“以正治国”,通过充分的内治来加强自身的实力,打牢克敌制胜的内部基础。而要立于不败之地、“无死地”,就要切实做到内治一丝不苟。老子提醒人们注意,天下的大事始于一些小事,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特别告诫人们须“慎终如始”,才可避免“于几成而败之”。可以说,“以正治国”,就是夯实基础,冶炼内功,从细微之处做起。


管理不仅要有坚实的管理基础,还要有灵活的管理策略。老子的“弱用”论强调“以奇用兵”,出奇制胜,筹划以弱胜强的竞争策略。老子的“以奇用兵”最突出的是后动制敌。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26]”。又说:“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27]”。其中主与客、进与退、先与后、不与成,均构成了争战中的辨证统一关系,且共同说明了老子的后敌而动、后发制人,以把握主动、出奇制胜的思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以弱胜强,就必须正确把握矛盾的辨证关系,审时度势,“以奇用兵”。这是老子给企业管理者提供的逐鹿市场的思想武器。


居安思危,树立以弱胜强的危机观念,对我国企业面对加入WTO后新环境,处于“弱者”地位应采取何种对策,显然具有特别实用意义。老子说: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28]”。即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唯有示弱,弱则新,才能长盛不衰。借老子思想中的“天地之道”来探讨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应该是 “弱用之术”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29]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30]”。天长地久是每个人都较容易理解和明白的自然现象。但是天地为什么长久,老子用他思辩的、智慧的眼光来阐释“道”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自生”。意思是说天地生养了万事万物,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天地才得以“长生不老”,与世长存。这就是老子思想中的“天地之道”,被用来作为启发“圣人”的道理,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那些对社会能够带来幸福、和平、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理想的统治者,今天可以理解为社会、企业的管理者[31]。社会发展到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老子当初对“圣人”的许多设想和要求,恐怕都能用到现今管理者的要求上。


不自生故能长生和不自私故能成其私,是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是对对立关系的超越和升华。在超越中实现了返朴归真。就企业公共关系而言,企业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无处不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这是天下地上人间本来的关系格局,是本质的东西。相反,误以为有个“私”字,误以为有绝对的“私利”可以谋求,那才是远离了世界本来的真相。失败企业之所以失败,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就是把“私”字看得太重了,不明白“私”是幻觉。以幻为真,颠倒了自己,还一厢情愿地等待着世界也跟着颠倒过来。这样颠倒着行事,努力越大,栽的跟斗越重,值得警惕。企业长存的奥秘,完全在于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抛弃了“私”也就“清静”无欲了,“无欲”也就“无为”了,“无为”也就能顺应自然,企业也就融入道、融入了社会。


4. 构建企业内部管理模式


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上善若水”,水性自然,因此,最佳的管理模式只能是“我无事而民自富。”依据这一模式,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如“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等。老子主要哲学思想就是如何治国治天下,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提出一个著名的说法,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引用[32],即:“治大国若烹小鲜”。克林顿引用此语,当然是表示他不愿对美国人民的生活及其意愿干涉过多,要让美国人民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这一政治态度是符合老子管理思想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治理企业的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如果制度朝令夕改,下属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制度稳定,下属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这于当今所讲的“过程没有结果重要”的绩效管理理念完全吻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33]”。这一表述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道”。具体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关于“治理”的思想,精华在于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加以运用,谁就 “以道莅天下”。从其内涵分析,其启示起码有四条:(1)管理者的重要性。“国”是通过“圣人”去治的,若管理者能以“道临天下”,则“德可交归”,反之国将不国;(2)治国要用“道”,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治,清静致虚,弱柔处下;(3)管理者治国要宽容,实行软管理,而不是苛政管理,是顺乎自然的,而不是强规律而行;(4)就管理者的修养来说要反朴纯真,“抱一为天下式[34]”,遵循纯朴的原则作为处理天下事的范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治国的原则,也是企业管理的原则。


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像这样“以道莅天下”,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连鬼神都不会“伤民”了。不仅鬼怪不“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管理者)也不“伤民”。鬼神和圣人都“不伤民”,“故德交归焉”。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天下也就治理了,国泰民安了。显然,“无为”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关的,还有老子所说的“圣人三去”:“去奢,去甚,去泰”,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治国时侯王的一切行动,都不要过多过度。首先是不要奢侈,奢侈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要转嫁到人民头上,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其次是不要过分(甚)。超出必要的程度,就是“甚”。再次是不要求大,任何事情若是求大,一定会过度过分,所以老子告诫管理者不要求大,否则就会给人民造成沉重的负担。深刻而又表述简明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动荡。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就会国富民强,这样连外敌也不敢加害于我,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这个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情形和原理是一样的。企业大的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小调整”。企业只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机制,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落实在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中,就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35]。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自化”,管理者无须过多地干涉,企业整个组织结构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老子看来,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生发万物、促使万物各自完成生命的创造力,但又同时不占为己有,不居功、不控制,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事万物能够顺其自然。看似清静“无为”,却能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无不为”,而且“吾言甚易知,甚易行[36]”,这正是值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借鉴的思想精髓。
 上一篇文章:老子文化与企业管理
 下一篇文章:老子思想与先进企业管理
  点击数:31914  本周点击数:47    打印本页   推荐给好友    站内收藏   联系管理员    
相关文章:
老子思想与先进企业管理 丽水市林校学生来我中心参观
南方红豆杉快繁生根状用彩叶草的一片叶或半片叶也能快繁
北海道黄杨快繁生根状水培仙人球母本
曼地亚红豆杉红掌
《基于智能化叶片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与此文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老子思想与先进企业管理 丽水市林校学生来我中心参观
南方红豆杉快繁生根状用彩叶草的一片叶或半片叶也能快繁
北海道黄杨快繁生根状水培仙人球母本
曼地亚红豆杉红掌
《基于智能化叶片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最新的文章: 点击排行榜: 本周热门文章:
 气雾栽培技术体系:理…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植物生长要素探秘:从…
 植物根系与根际微生物…
 根际环境的多维解析及…
 
 标准智能化快繁基地的…
 未来农业发展的最新项…
 cctv7台《科技苑…
 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在…
 柳树图片--垂柳,青…
 
 标准智能化快繁基地的…
 气孔──进与出的矛盾
 迷你携带植物具有广阔…
 果树管道化气雾栽培创…
 拱式气雾栽培及在瓜果…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本站网络实名:"植物快繁_植物克隆_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城市观光农业","芽苗菜"," 气雾栽培技术","草地果园","荧光花卉"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丽阳街号 邮编:323000 联系电话:0578-2268927 email:2671654005@QQ.com浙公网安备 号  
新型农业记录 浙ICP备2022027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