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从本质上说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二是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才的竞争与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根本所在。竞争的焦点与核心,说到底是民族的创新能力问题,是人才的创新素养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从根本上依赖于民族创新观念的更新、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素养的形成。其实质,正如江泽民所说:“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战略的核心是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其创新素养的形成。然而,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存在着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强,原始性创新成果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徐冠华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所做的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已经多年空缺;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只有韩国的1/4,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到目前为止,直接在我国本土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有一人。努力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素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准备,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二、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回顾20世纪以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定的答案。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奖励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着重大作用的原始性创新科技。100年来全世界共有469人次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物理学奖162人次,化学奖135人次,生理学及医学奖172人次。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对诺贝尔奖进行了认真统计分析后指出,从1901年至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中,成就最主要的是重大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理论突破占22.8%;重大技术和方法发明占18.5%,从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看,1901年一1925年,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1926年开始向美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趋势在进一步加强。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成果名录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及医学领域的大多数重大科学发现都榜上有名。如x射线与放射性的发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基本粒子、核裂变、生物遗传的突变理论、DNA结构模型、基因工程、激光、超导物质与超导理论等。另外,也有属于应用技术类和科学仪器类的发明与发现荣获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如无线电、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子显微镜计算机、核磁共振等等。 10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名录,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家的贡献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史;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创新是人类极其宝贵的品质。众多对人类社会进步建树卓绝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科学家中的精英,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他们无一不是创新人才,他们无不具备如下创新素养: (一)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风格。它是创造发明的内动力,是主导,是前提,是指挥一个人行动的能源,是搞创造发明的重要基础。 100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不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服从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整体需求;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将创新作为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和祟高的献身精神,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无限的创造潜能无私地奉献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奉献给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他们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不懈的进取精神、坚定的自信心;他们善于思考、敏于观察、勇于实践、积极进取、标新立异;他们敢为人先,甘于寂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为了探索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过着如同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无怨无悔;为了创造发明,他们楔而不舍,上下求索,勇于献身,百折不挠。丁肇中教授在许多场合提到"格物致知"精神,他曾说过,如果在波士顿下了一场雨,其中如果有一滴雨是有颜色的,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找出这滴有颜色的雨。这是何等执着的创新精神。达尔文用了20多年的艰苦岁月专心致志地研究进化论,教会骂他是"牲畜哲学",牛津大主教威伯尔叫嚷要"粉碎达尔文主义",面对各方面的恐吓、攻击,他毫不畏惧,毫不妥协,终于发表了名著的《生物起源》。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盖达塞克与普鲁西纳。他们一个揭示了蔓延在土著人中间的"库鲁病"的病因,揭开了对慢性病毒病研究的序幕;一个揭示了震撼英伦三岛并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有共同病原体的克一雅氏病的病因,揭开了对非传统意义的病毒的序幕。这两个人从开始研究到获奖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多次一连十几个月深入到土著人中间进行调查研究,连续4年埋头于实验室进行探索研究,中间遭受到令人沮丧的失败,也有初步研究成果不被重视的情形,但他们毫不气馁,反复试验,最后同在54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布鲁诺死于火刑,居夫人为发现放射元素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实验。正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献身科学、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立下了一座座丰碑。 (二)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一般说来,就是创新人才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锐性、思维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预见性等思维品质。它是创新性人才在已有经验信息的基础上,去掉偏见和成见,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筛选、加工、制作时的新的判断、新的思路、新的结论。 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它需要走前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提出前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想法和见解。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品质。 常人的思维通常是复制性的。也就是说,他们以过去遇到的相似问题为基础,遇到问题就会这样想:以前学到的知识是怎样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选择以经验为基础的最有希望的方法,排除其他一切方法。无数事实证明复制性的思维方式会使思想僵化,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维去思考,得到的也将永远是惯常的东西。 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思维方式却往往是多向型的、发散型的。他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问能有多少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决的方法?他们常常能对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是非传统的。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你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说一位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散落的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就会停下来,而我则会把整个草垛都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形式的核心,在科学研究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1919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比利时微生物学家博尔德,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巧妙的联想所提供的方法论基础;1936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奥地利生物学家勒韦,他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一闪即逝而又重新出现的灵感,从而以生物科学史上少有的利落、简单而又说明问题的实验,证明了蛙心跳动的化学媒介作用;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莱明在研制盘尼西林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到工作台上过期的培养皿受到霉菌污染,直感告诉他这一定有研究的价值,于是他决定找到合适的方法研究它们。他一是从培养皿中刮下一小片霉菌在显微镜下观察,二是将剩下的移到另一个装有增殖培养液的玻璃罐中,三是将含有培养皿所剩霉菌菌落的培养液拿来做细菌测试。这一发散性思维带来一个可喜的结果,即霉菌对细菌具有杀灭能力。但世界上有干百种霉菌和细菌,其它的霉菌对细菌是否也有同样的影响呢?于是弗莱明干方百计地求证。他到处搜集霉菌进行测试,结果相同。于是他将精力全部集中于青霉菌及其金黄色的培养液的研究上,大量的实验终于证明了青霉菌培养液具有极大的杀菌力,即使稀释到1000倍后,仍然如此。于是,他把青霉菌培养液中所含的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1962年诺贝奖的获得者为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他们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生物学史上的革命性事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他们的成功是多路思维的结果。在此之前的100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的思路大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里,试图通过单一的途径建立DNA模型,结果都功败垂成。沃森和克里克却进行了多思维、多方面的探索。他们不仅从结晶结构分析入手,同时还从建立分子结构人手。沃森作为遗传学家,深知生物器官大多是成对或对称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他便加以类推,决定把生物大分子建成一个双链模型。他们还从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薛定语那里吸收了生物繁殖过程中信息“复制”概念,进而提出“自我复制”的假说来描述DNA的行为。正是这种多条思路的汇合,促成了他们的伟大发现。还有牛顿的举一反三,达尔文的想入非非,伽利略的相关联想,霍夫曼的组合思维等等。 这些事例说明,一切创造发明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更依赖于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相互合作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学科知识。专业基础不扎实,学科知识不广博,很难触类旁通,想要创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特别是进行学科的交叉、融会贯通更不容易。创新,需要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有人做了这样的估计: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90%以上产生于“二战”以来。一个现代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就是说,一个工程师如果不学习的话,5年后他的知识只有一半有用。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所以,在当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捕捉创造的新机遇。 创新,更需要开放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创新能力。从20世纪开始,科学研究就已经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创造发明,几乎都离不开前人的劳动和今人的相互合作,“合作、探索、创新”已作为先进的学习、科研理念。据西方学者统计,自上个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技成果中合作成果增长很快。通过合作获奖者,1901年至1925年占全部获奖者的41%,1926年至1950年增加到65%,1951年至1972年上升为79%。 创新的层次越高,对合作的要求越大。比如,20世纪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都是在不同学科的合作中获得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合作事例之一,是“分子生物学之父”、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领导的研究组,该组共有8人先后荣获诺贝尔医学奖。1939年,德尔布吕克遇到了意大利细菌学家卢里亚,他邀请卢里亚到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共同研究噬菌体的遗传学问题,卢里亚欣然前往。他们后来又接受美国生物学家赫尔希参加研究。1940年,他们正式创建了噬菌体研究组,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研究病毒自我复制的科学家。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磋商,连续做出许多意义重大的发现。1969年他们三人共同获奖。德力、布吕克在进行开拓性工作的同时,还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活跃思想,促进学术交流,从而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完成了生物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为人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又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而这一诺贝尔奖的成果,也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复杂,分工精细,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将有更多的类似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奖励的成果在边缘、交叉学科里取得。其中,合作研究的规模和数量已经远非诺贝尔奖诞生的时代可比。在这一时代,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小,单靠个人能力解决大科研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除了少数搞纯数学研究的,一般很难再单枪匹马地靠自己一个人的脑袋搞科学研究。象陈景润那样,只靠看文献和异常刻苦的独自钻研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例子,会越来越少。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更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据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组织的科学家、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达42万人之多,加上管理人员和工人,总数约60万人,各种元件有200余万个,使用的计算机6000多台,涉及到2000个科研机构和工厂。如此庞大的科研项目,如果没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的协作、配合,没有严密有效的组织管理,要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2l世纪是全面信息化的社会。自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 H,或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响应,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运动蓬勃兴起,这无疑会加速和深化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全球信息革命中,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涌现,将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最重要的保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