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营养吸收体系中,根系吸收水分的同时会吸收相应离子,农业生产中,营养配方以离子浓度比例为依据,通过摩尔浓度计算得出。根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离子吸收效率,而根系环境包含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环境三大要素。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微生物环境,如今,根系、环境与微生物三者间的协同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土壤栽培与气雾栽培的根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也有共同之处。无论何种植物,其根系表面均覆盖着一层10 - 50微米的黏液层。在土壤栽培中,并非土壤直接与根系接触,而是通过黏液层建立联系;气雾栽培中,黏液层与水膜共同构成根系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两种栽培方式都是通过黏液层发挥作用,这也打破了“接地气”的传统认知误区,黏液层是所有植物根系环境的共性特征。根系获取营养,无论是土壤栽培还是气雾栽培,都依赖黏液层的截留、质流迁移或扩散迁移作用,且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迁移方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是相同的。
土壤栽培的根系环境受土壤肥力、酸碱度、含盐量等因素影响,可分为肥沃、贫瘠、强酸性、强碱性等不同类型;气雾栽培的根系环境,则由营养液的pH值、浓度、盐分,以及潜在的杂质和有害化合物等因素,共同塑造的水膜微环境构成。而无论是配入的营养液,还是施入土壤的肥料,其有效性的发挥,都与根系表面黏液层的微生物环境及根系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所有营养作用的发挥,均需通过根系环境实现。
借助微观显微镜等研究手段,人们对根系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化,尤其是对黏液层的研究。黏液层中包含大量微生物分泌物、根系细胞分泌物、根毛根冠脱落物及微生物降解物,形成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该层具有流动性和亲水性,能够吸附、存储营养液中的水分与离子,为微生物提供天然培养基。与土壤栽培类似,气雾栽培中的微生物以黏液层中的有机物为代谢基质,微生物分泌物的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电位,构成了根系环境的重要参数。
根系环境的酸碱度与营养液pH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微生物活动,以及作物遗传特性决定的。不同作物对阴阳离子的吸收比例不同,为维持体内电荷平衡,会通过释放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调节根系环境pH。例如,禾本科谷类作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根系环境趋向碱性;荞麦则相反,其根系环境呈酸性。在贫瘠土壤环境中,多数植物会在根尖分泌酸性物质,酸化环境以提高磷、铁等元素的溶解性,增强吸收效率,但这一过程也受土壤或营养液初始pH的缓冲影响。
除酸碱度外,根系还会因代谢与环境因素形成氧化还原电位(ORP)。多数旱生和陆生植物的根系环境ORP低于周边环境;水生植物如水稻,因具备通气组织,叶片吸收的氧气可传导至根系,使根尖氧化电位升高。在元素胁迫(如锰胁迫)下,番茄等植物会提高还原电位,促进高价锰元素还原,提升其溶解度与吸收利用率。由此可见,根系环境是土壤微生物、pH值及电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
无论采用何种栽培方式,根系均通过表面黏液层微环境实现营养吸收。植物营养体系包含宏观的营养液环境与微观的根系微环境,二者相互关联。在土壤栽培中,大田构成宏观环境,而根系接触的局部区域形成微观环境。植物对营养的吸收速率,及介质中养分的移动性差异,导致根系环境中有效营养的分布、亏缺与积累程度不同。尽管营养液是总营养来源,但有效营养的实际作用需通过根系黏液层实现,这使得配方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与根系环境中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因此,“有效营养”概念强调,配方是对整体营养的宏观调控,而黏液层作为营养库,具备缓冲、存储和促进营养移动的功能,决定了营养的实际有效性。
在营养元素迁移方面,黏液层具有形态转化能力,可将高价元素还原为低价态,促进不可溶物质溶解;同时,其亲水性、吸附性、解吸性及络合性,也影响着养分分布。以质流方式运输的养分,如铜离子、镁离子等,在根系环境中易积累;而铵离子、磷酸根离子及部分微量元素离子,则易出现亏缺。例如,水稻根系对氨氮的吸收速率较快,导致根际氨氮含量,随距离根系表面的减小而降低;土壤栽培中,钾离子迁移与含水量密切相关,当土壤持水量低于70%时,易出现钾亏缺,而气雾栽培则无此问题。
根系微生物环境同样存在显著差异。气雾栽培中,悬空根系滋生的微生物数量,比营养液环境高10 - 1000倍,细菌、放线菌等在黏液层共生,形成类似人体肠胃菌群的互助关系。
温度与氧气是影响根系环境的关键因素。根际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增强根系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提高离子主动吸收速率;低温则减缓水分运动,增加原生质黏性,降低营养吸收效率。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呼吸,导致代谢紊乱,引发根系早衰、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减弱、气孔关闭及酶活性降低等问题。不同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特定的适宜温度范围:低温型植物(如蕨菜、草莓、仙客来)适宜12 - 15°C;郁金香适宜10 - 12°C;生菜、马铃薯等适宜15 - 18°C;番茄、芹菜等适宜20 - 25°C;黄瓜、柑橘等亚热带、热带植物适宜25 - 30°C。根际温度与地上部分温度存在互补效应,例如早春地温每升高1°C,等效于气温升高3 - 5°C的生产效应;反之,降低根际温度也可缓解高温对地上部分的胁迫。
在氧气供给方面,尽管气雾栽培可提供20% - 21%的宏观氧气,但经黏液层后实际有效氧含量降低。作物在氧气含量为空气含量5% - 10%时,可维持正常生长,低于0.5% - 2%则生长受阻,出现吸肥吸水减少、二氧化碳积累中毒等现象。与其他栽培方式相比,气雾栽培虽显著改善根际氧气环境,但仍需注意设施设计与栽培管理,避免因黏液层氧供给不足导致缺氧。不同作物耐缺氧性存在差异,如黄瓜耐缺氧能力强于番茄,后者在黏液层氧含量低于1%时易发生烂根。
在栽培实践中,不同模式存在技术差异。木本植物从土壤栽培转至气雾栽培时,需修剪细根并短截粗根,以促进粗根萌发长寿气生根,避免细根萌发的新根早衰。气雾栽培与水汽培、水培存在本质区别:水汽培(如管道种植槽)部分根系接触水膜,对喷雾控制要求较低;而气雾栽培根系完全悬空,根毛寿命短,需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叶片及根系水膜数据,由计算机自动调节喷雾频率,确保根际水分供给。
在农业生产效益与生态价值层面,气雾栽培在低硝酸盐栽培中具备显著优势,可通过调整配方,如用铵态氮替代部分硝态氮,或收获前降低EC值,有效控制作物硝酸盐含量,而土壤栽培(尤其有机肥使用不当),易因反硝化作用导致亚硝酸盐积累。此外,气雾栽培技术为边缘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的区域,该技术可突破自然限制,利用当地充足光照与低污染环境,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例如,在光伏农业中,可在光伏板间隙植入立体气雾栽培系统,实现能源生产与农业种植的有机结合,解决传统光农互补项目中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气雾栽培在自然开放环境下,可促进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实验数据显示,通过微生物刺激,气培作物甘露醇含量可提升近190倍,酚类物质提升30倍,显著增强作物的天然功能性。
在栽培管理细节上,需严格把控水质与基质选择。避免直接使用含氯自来水,需静置除氯;清池时可用二氧化氯消毒,但生长期禁用强氧化剂。种植红薯等块根作物时,可采用废菌棒与珍珠岩混合基质,提供塑形压力并维持适度湿度,满足作物前期生长需求。从代谢机制看,次生代谢依赖基础代谢,平衡二者关系是提升作物品质的核心。
综上所述,深入理解根系环境的作用机制,结合科学的栽培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品质,更是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